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

獵書周記4 孔子很紅,賭波秘聞更紅

孔子很紅。周潤發主演的《孔子:决戰春秋》聲勢浩大,雖然孔誕(農曆8月27日)還沒有成為法定假期,可孔教及其文化精神已經在全球遍地開花了。

英國有英國文化協會,法國有法國文化協會,德國有歌德學院,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,中國有孔子學院,至2009年12月,已經有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82所,致力於弘揚漢文化的孔子學院正好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「軟實力」。

批孔.尊孔.媚孔

孔子很紅,紅得教韓國人說「孔子是韓國人」,不用生氣,好好的讀孔學孔就夠了。在《孔子:决戰春秋》帶動下,書市也湧現了「孔子熱」,教人目不暇給,由2009年底至今,卜蒙斯達翻過的有以下幾種:

新鮮熱辣的有中華書局的《孔子》,作者胡玫正是《孔子:决戰春秋》的導演,據說電影劇本先後修改了廿五稿,此書是根據劇本創作的長篇小說。新世界出版社的《孔子》由傳記作家楊雪舞撰寫,標榜「全景觀展現孔子一生」。

中央編譯出版社的《素王孔子》,作者孔健是孔子七十五代直系孫,此書以家史為依據,附有孔子年譜及家譜簡介,在中、日、韓同時發行,是一部全面滲透東亞三國儒家文化圈的「先祖史傳」。

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《孔子新傳》,作者孔祥驊也是孔子後裔,曾參與《孔子大辭典》編寫;此書根據《左傳》編年與司馬遷的《孔子世家》,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。當然也有延伸閱讀:兩岸史家金景芳、張其昀也寫過《孔子新傳》,不標榜「新」的,還有錢穆的《孔子傳》。

作家出版社的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,是小說,吳甘霖以孔門得意門生子貢的視角,為孔子刻劃出一個親切、鮮活而睿智的「老師形象」。線裝書局的《孔子為什麼這樣紅》,作者陳清華是海南省《南國都市報》評論版編輯,此書以說故事的方式解讀孔子、詮釋《論語》,關心的倒是「國學」。台灣海信圖書的《孔子不吃烤乳豬:論語的處世智慧》,作者林在勇借《論語》所記「陽貨欲見孔子,孔子不見。歸孔子豚(即烤乳豬)」為題,寫法活潑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孔子:决戰春秋》的編劇之一陳汗是香港作家,當過導演,憑吳宇森的《赤壁》紅透中國編劇界,他的詩集《佛釘十字》和小說集《滴水觀音》先後獲得文學雙年獎,他早前在博客中寫了一篇《我們尊孔,但不媚孔》,對,從「批孔」(打倒孔家店)到「尊孔」(以儒家文化作為「和諧」手段),四十多年過去了,這就是歷史,卜蒙斯達從中深感歷史的荒謬,尊而不媚,這就是香港仔精神。

半公開的秘密 熱賣的書

孔子很紅,賭波秘聞更紅——書市另一熱點是揭露中國足球的「賭波」內幕,中國足球這些年來傷透了球迷的心,在一片反假、掃賭、打黑的吶喊中,火爆的「賭波」話題作充斥大小書店,綁架球員、槍指教練、國足隊長失蹤、球員逃亡、搞波只為賭波……威迫利誘,無所不可其極,操控賽果的幕後莊家所操控的,是數以百億計的黑市投注額,這些「半公開的秘密」寫成熱賣的書,卜蒙斯達作為球迷,依然覺得駭人聽聞。

國家體育總局前局長親自撰寫的《袁偉民與體壇風雲》也揭開不少體壇秘聞,據說銷情不俗。「假波」內幕的作者大多是熟知內情的人士,有知名體育記者,也有球隊的前高層,可信性如何就不得而知了。

最矚目的大概是知名足球記者李承鵬、劉曉新、吳策力合著的《中國足球內幕——風暴中的打假掃黑》,雖是合著,此書很大程度是李承鵬手筆,他是著名足球記者、綽號李大眼,早在五年前,曾在《足球報》撰寫《黑哨風波》,結果是因為上層的壓力,被報社停職。李承鵬比較老實,他掌握了很多內幕資料,都直寫出來,他說「很多事情憋在肚子裡,就是屎,如果講出來,寫出來就是史,『歷史』的『史』」。他坦言拿了十二萬元稿費,出版社說為三本作者各購一百萬(人民幣)保險,那只是為銷書而炒作的花招,他直言每份保險只需四千多元保費,三份也不過萬多元。

郝洪軍是《遼沈晚報》資深體育記者,他的《球事兒——中國足壇反賭打黑第一現場》也在熱賣中,此書是根據及追查一封舉報信而寫成的,舉報信直指青島地下賭波有三個的莊家,其中兩個接受國內外足球賽投注,網絡極為複雜,幾乎無處不在。

另有兩本由球隊前負責人撰寫的內幕小說,《賭球》的作者是八一足球隊前總經理李德久,內容與「反賭風暴」有諸多雷同之處,作者也說,雖然是小說,但大部分內容是真實的。《足球門》的作者是前河南建業足球隊董事長張宇、他也是作家,小說也指涉了很多半公開的黑幕。

生活是愛,書寫和閱讀也是愛

方盈去世了,她的好朋友亦舒曾說:「方老盈在夏天像個護士,在冬天像個修女。」方盈是前邵氏影星,給人的印象就是像護士和修女一樣素淨而正派,她也是美術指導、室內設計師,短短一生,彷彿活了三世,紀念一個這樣的人?可以重看她的電影,也可以讀她的書;她的《自在住》脫胎自為《號外》撰寫的專欄Apartment Life,全書分三部分,「自在住」、「簡單過」和「隨意說」,自在、簡單、隨意而不乏幽默感,常常點出很多人忽略了的基本價值——簡約即美,這就是現代城市人早已遺忘的生活課題。

林郁庭的《飲食男女A-Z》像26道精緻的開胃菜,作者名其曰「蔬果齋志異」。Asparagus(蘆芛)、Blood Orange(血橘)、Carrot(胡蘿蔔)……乃至Zucchini(胡瓜),每樣蔬果,或憑其形狀,或憑其氣味、色澤,作者為入席者閃現一張又一張眾生裡的臉孔──皆沒名字,一慨以字母為名。無論A小姐,B先生,還是C小姐,D先生,每人都有一個秘密:長條形的疏果被當作有生命的某物,香瓜的香味指向陷入深淵的童年以及同性密友私處的氣味,大根引發的嘔吐源自一段惡夢般的異國跨族婚姻……這樣的故事在生活裡有太多太多了。但A小姐不可能是B先生,B先生也不可能是C小姐,只是他們各自都有著人生的失落感,藉由可見(可食)之物演譯那永遠填不飽的慾望。

《飲食男女A-Z》這書名不難令人想起另外兩位飲食男女,其一是沈宏非的散文隨筆集《飲食男女》,是《南方周末》的同名專欄結集,另一則是蘇青的《飲食男女》,同是專欄結集,前後相差六十年,三種寫法,三種飲食態度,三種世間男女的纏綿,三生萬物,這A-Z就是男女間心底的躁動。

卜蒙斯達語錄:生活就是愛,書寫和閱讀也是愛,《自在住》和《飲食男女A-Z》要說的,就是生活之愛。

2010 01 24 明報 星期日生活 讀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