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

獵書周記2 中國崛興 西方終結

趙紫陽的口述回憶錄《改革歷程》讀完了沒有?無論讀了或未讀,杜導正的《趙紫陽還說過什麼?》還是要買的,那是《改革歷程》的補遺。杜導正是前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,內地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刊物《炎黃春秋》社長。在趙紫陽近被「軟禁」的十多年中,杜導正、蕭洪達、杜星垣、姚錫華四位趙的老下屬經常探訪趙,正是他們說服並幫助趙紫陽,以錄音方式為歷史留下真實而珍貴的的記錄。 

可以說,要認識今日中國,不可能不了解當年中國的「改革歷程」。那麼,《衛報》專欄作家馬丁雅克(Martin Jacques)的《當中國統治世界》(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)還是要讀的——即使你不認同他所說的「民主並非促進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」,此書在西方引起極大回響,因為那不是「中國威脅論」的老生常談,而是因為此書副題概括了全書題旨﹕「中央王國崛興日,西方世界終結時」(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)。 

馬丁雅克是英國共產黨黨員、已停刊的英共Marxism Today主編,他曾在中國生活,訂閱大量中國書刊,他認為西方人愛吃中國菜而不懂中國文化,不可輕視全球五分一人口說普通話的文化力量,中國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「文明國家」,有別於西方的「民族國家」,不會像奉行民族主義的西方國家那樣弱肉強食,他更認定中國崛興不光光是經濟現象,最終必然改變了整個世界「遊戲規則」,甚至改寫「現代」的意義。不同意?不要緊,就聽聽他怎樣說,了解一下為什麼西方列強既貪圖中國市場,又害怕中國崛起。 

一部死者的奇書﹕2666 

暫且忘掉Dan Brown的《消失的符號》(The Lost Symbol)吧,較有分量的書評好像都說續集不如《達文西密碼》。要讀充滿驚喜的小說,就記住一本奇書﹕2666,就記住一個死者的名字﹕羅貝托.波拉尼奧(Roberto Bolano,1953-2003)。那麼,2666到底是什麼呢?那就不要猶豫了,去讀書揭謎底吧。 

波拉尼奧出生於智利,六八年隨父母移居墨西哥,二十歲回到智利,投身社會主義革命,後被逮捕,險遭殺害;逃回墨西哥後,發起推動「現實以下主義」(Infrarrealism)詩歌與劇場運動。他的小說《野人偵探》(The Savage Detectives)在美國英譯出版,英語讀者紛紛驚嘆於這本有若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)那樣狂野的魔幻寫實新經典。蘇珊桑塔格(Susan Sontag)稱他是「那一代西班牙語世界中最值得欽佩的小說家」,更有評論家讀了2666,認為波拉尼奧是後現代版的馬奎斯(Gabriel Garca Mrquez,《百年孤寂》作者)。 

這本厚達九百多頁的「奇書」交織了謀殺、懸疑、神秘、黑暗與荒涼,難怪顛倒眾生,它還讓英語讀者認識了一位神秘的德國小說家——阿奇姆博爾迪(Benno von Archimboldi),此君原名是漢斯烈達(Hans Reiter),2666的背景是美墨邊城聖杜麗沙(Santa Teresa),書中三位評論家到那裏追蹤阿奇姆博爾迪。據聞內地推出了中譯本,卜蒙斯達傾情推薦。 

為什麼人人欠債而無人能還? 

財經和經濟學著作充斥書市,卜蒙斯達的忠告是﹕首先忘掉教你發財的書。然而,財經和經濟學畢竟是書市的焦點,不發財富夢,其實還有另類選擇,比如說,英國小說家蘭徹斯特(John Lanchester)的《我欠你﹕為什麼人人欠債而無人能還》(I.O.U.﹕Why Everyone Owes Everyone and No One Can Pay),此書就是以人文關懷的角度解讀全球經濟的爛攤子。 

蘭徹斯特蒐集財經資料,本來是用作小說背景,但他發現金融界的事實比小說還有趣。他同意畢菲特所說的「金融新產品是大殺傷力武器」,它認為貪婪的投資銀行劫窮濟富,毫無公義,於是他試圖運用文學評論的方法,以及笑看蒼生的筆鋒,透視並且解構那些在在影響了全球民生的信貸迷思,以及危如纍卵的銀行業空前大危機。不夠專業?不要緊,他要說的,正是人人都錯信了專家。 

還有一些支持本地小型出版社的推薦,周瑮(本報副刊專欄作者)的散文集《小腳色》,「小說新人生」紅眼的小說集《紙烏鴉》,《鯨鯨詩集:在日與夜的夾縫裏》,「馬經詩人」蔡炎培的最新詩集《水調歌頭》。



2010 01 10 明報 星期日生活 讀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